南昌起义后,他擅自带走5000人,后成抗日名将,建国后当了副主席

2023-03-08 15:17:08

人财会 https://dcsjob.com/

近现代的中国经历过一段军阀混战、党派林立的时期,很多人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不断徘徊,这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结果,因此后世很难对这一部分人做出客观的评价。就比如蔡廷锴将军,刚开始的时候参加过革命军,后来率领军队“叛变”参加起义,在抗战中又屡立战功成为一位抗日英雄。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在风起云涌的时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考验?对于这样的人,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呢?

蔡廷锴1892年出生在广东罗定一个贫穷的家庭,九岁的时候在学堂读过三年的书,后来母亲去世以后,年纪轻轻的他被迫终止学业,成了家里的顶梁柱。

1910年,十八岁的蔡廷锴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新军,他的几次军旅生涯并不顺利,因此愤然离去。1919年,他到护国军讲武堂学习,慢慢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军人。他从1922年粤军连长开始,先后参加过北伐、平定桂军叛乱等,立下了不少战功,让他在军中的职务越来越高,1927年,蔡廷锴担任国民军第十师师长。

在汪蒋决裂之际,蔡廷锴率部加入叶挺军团参加南昌起义。后来得知自己的军队抢夺了南昌起义军的物资,忧心忡从的蔡廷锴修书负荆请罪,并主动交还所得军需。书信中的恳切支持取得了叶挺的信任,让蔡廷锴继续率部出征,然而没想到的是蔡廷锴却以软禁共产党员的方式夺取军权,投靠蒋介石。

蔡廷锴临阵倒戈,对南昌起义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首先从兵力上看,原本只有两万人的起义军,就被蔡廷锴带走了5000人,兵力被削弱了不说,起义军的军心开始动摇,很多人做了逃兵,甚至叛变。经过残酷的战斗之后,起义军更是濒临瓦解。而在国民党那边,蔡廷锴却得到了蒋介石的提拔,让他担任十九军军长驻守上海。

日军为了能够占领上海,要求蔡廷锴的部队撤退。面对野心勃勃的日本军队,蔡廷锴展现出了中国军人该有的热血和气魄,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,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。日军对上海突然发动进攻,史称一二八事变,在这次事变中,蔡廷锴组织军民,先后四次阻截了日军进军上海的企图,此时叛变投敌的蔡廷锴成了一位民族英雄。

蔡廷锴助蒋剿共,每一次的围剿行动都遭到了红军的英勇抵抗。后来他渐渐地意识到,蒋介石的剿共只不过是一个两虎相争之计,以此来消耗自己的十九军和红军的实力,自己却坐享其成。

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的蔡廷锴,逐渐脱离蒋介石,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战斗中。1932年,蔡廷锴参与了建立福建国民政府,遭到蒋介石的打压,蔡廷锴无奈只好逃亡至香港。在此期间,他多次周游列国,一边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一边发表反蒋言论。国共合作期间,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,蔡廷锴辞官归隐。

1946年,蔡廷锴与周恩来在南京有一次密切的交谈,他被这位温文尔雅的周先生所感染,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心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的政党,于是他以民促会主席的身份,参加政协工作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蔡廷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,对各政党参政议政的协商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1968年,蔡廷锴病逝,享年七十六岁。

蔡廷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,表现出了摇摆不定的政治立场,虽然在南昌起义中临阵倒戈,但他最终并没有将自己引入深渊。看清形势以后,毅然决然地与蒋介石和他腐朽的政权决裂,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战场中。后来在周恩来的劝说下,最终选择站在人民群众的一边,主动与我党合作,为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新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余生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周村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生活百科、国际资讯、房产家居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周村信息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